热血电话


市场销售:
0755-88832350
E-mail:sales01@rayto.com.cn

售后服务:
400-770-5158
E-mail: service@rayto.com.cn


雷杜新闻 -> D-Dimer +FDP+AT-III 检测的临床应用

D-Dimer +FDP+AT-III 检测的临床应用

2020-05-28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 形成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指标。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是纤溶系统激活后,人体内的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降解产物的总称。D-Dimer是这些降解产物中的一部分,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终产物和特定降解产物,它的存在表明纤溶过程的发生是继发于凝血激活的。



1
D-Dimer和FDP测定的影响因素


受检者状态:

性别、年龄、妊娠、生理变化、疾病、饮食(高脂肪食物/饮酒)、服药等影响因素。

标本采集:

采血时,检测者应在空腹、安静状态下进行,以早晨7:00到9:00适宜。止血带束缚时间应小于5 min,避免束缚时间长激活凝血机制导致假阳性。


存放温度和时间:

血浆标本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放置2℃-8℃冰箱保存。在20、32℃放置4h后,纤溶酶活性会增高,导致D-二聚体结果升高。



2
D-Dimer和FDP测定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作为一个必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最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于阴性排除值。D-二聚体可能受到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理等因素影响,单次数值升高并不能有效的提示临床患者血栓的风险,建议实验室应动态的检测D-二聚体,通过持续升高/降低的趋势来提示患者血栓的风险。

D-二聚体临床应用指南/专家共识: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早期排除  

临床的共识是D-二聚体监测由于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良好的阴性预期,对于排除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颇具价值, D-二聚体不升高即可排除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 

随着DIC患者体内形成广泛血栓,机体继发性纤溶亢进被激活,血栓分解增多,释放出大量降解产物FDP和D-Dimer,导致FDP和D-Dimer进行性增高。DIC发病隐匿、进展迅速, FDP和D-Dimer是DIC发生时较为敏感的指标,辅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DIC倾向。

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诊断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且敏感性极高,是鉴别原发性纤溶亢进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关键因素。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表现为纤维蛋白原降低、FDP异常增加、D-Dimer阴性或不升高,而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Dimer明显升高。

指导用药,监控病情发展 

提示溶栓治疗有效的指标:D-二聚体监测明显上升后逐渐下降;FDP明显上升后逐渐下降,这两项指标是溶栓治疗有效的直接依据。




抗凝血酶III

抗凝血酶III(AT-III)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通过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IX、X、XI及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肝素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变,使其更易于凝血酶结合,从而大大提升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


1
AT-III测定的影响因素


受检者状态:

  • 年龄、妊娠、生理变化、疾病、服药等会影响AT-III的检测结果。

  • 新生儿血浆中AT-III约为成人含量的40%-87%,出生后6周左右接近成年人水平。

  • 在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AT-III逐渐降低,老年人的血栓倾向也与此有关。

  • 女性妊娠晚期血液呈高凝状态,AT-III活性明显降低。


标本采集:

采血时,检测者应在空腹、安静状态下进行,以早晨7:00到9:00适宜。止血带束缚时间要小于5 min,因为束缚时间长会激活凝血机制使AT-III活性明显降低。


存放温度和时间:

在室温一般可放置一天,2℃-8℃贮存三天,-20℃可贮存数10天。因此,血浆标本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应将标本放置2℃-8℃冰箱保存。



2
AT-III测定的临床意义


AT-Ⅲ水平缺乏:

1、遗传性AT-Ⅲ缺乏:

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含量与活性均减少)患者血浆中AT-Ⅲ生物活性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50%左右。CRM+(含量正常,活性减少)其AT-Ⅲ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2、获得性AT-Ⅲ缺乏:

(1)AT-Ⅲ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AT-Ⅲ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症。

(3)AT-Ⅲ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


AT-Ⅲ水平增加:

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及急性出血期。




雷杜凝血试剂


D-Dimer检测原理

血浆中的D-Dimer抗原与试剂中相应的抗体在液相中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浊度变化,乳胶试剂可以特异的增大该浊度变化,增大试剂的灵敏度。浊度变化的大小与样本中D-Dimer的含量呈正比。

试剂盒特点

  • 单克隆抗体交联乳胶颗粒,特异性强;

  • 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

  • 具有完善的质控和校准流程,结果判断更客观、准确;

  • 便于自动化、标准化,节省人力物力,利于大批量样本的处理。

AT-III检测原理

过量的凝血酶加入待测样本,与样本中的AT-Ⅲ作用,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剩余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裂解出产色基团,显色的深浅与AT-Ⅲ活性成负相关。

试剂盒特点
  • 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

  • 精密度高,CV<10%;

  • 样本用量少,仅需3ul即可完成检测

  • 具有完善的质控和校准流程,结果判断更客观、准确;

  • 便于自动化、标准化,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利于大批量样本的处理。







全方位的凝血解决方案

满足各级实验室所需


RAC-280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 创新的双光学法检测体系

  • 凝血四项100个样本/小时

  • 凝血七项55个样本/小时

  • 多波长检测技术,减少重测

  • 自动推架进样,一体机触摸屏操作



RAC-183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 创新的双光学法检测体系

  • 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

  • 测试速度 360T/H

  • 单项D-Dimer 100样本/小时

  • 试剂针预加热和可恢复式过热保护功能



RAC-03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 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

  • 综合测试速度 120T/H

  • 试剂冷藏及加样针预加热功能

  • 随时插入急诊并优先检测

  • 触摸屏操作,支持LIS双向传输